“捉放蒋”的西安事变对毛泽东的帮助究竟有多大?
全民抗战的前期,北方军阀响应共产党的抗日呼吁,就连广东的陈济棠和广西的李宗仁、白崇禧也打出“北上抗日”的旗帜,出兵湖南,被称为“两广事变”。这表明,蒋介石不抗日,全中国不再有什么势力会将他视作领袖了。
要说蒋介石绝对不想抗日也不准确,蒋介石只是固执地认为他能很快灭了共产党,然后再抗日。因为蒋介石也知道,日本人严重威胁着他的统治地位,土地丢了,人民丢了,面子早就没有了,这些都不要,只要利益,可是利益也快没有了,蒋介石自己不去抗日,却指望靠着外国列强出面调停,这样的算盘只能以无言来表达,对日本狼来讲到嘴的肉不吃是罪过,朝鲜没了,那是清廷贵族的错,东北丢了,一多半责任在蒋介石,华北要是丢了,蒋介石就成了南宋小朝廷,蒋介石你还往哪里退?再退你就没有代表中国的资格了。
不得不承认,此时毕竟还是蒋介石的力量最大,“两广事变”被蒋介石三下五除二就收拾了,封官、给钱再加军事威胁,老一套依然有效,这也没有办法,一物降一物,蒋介石对付军阀有一套,毛泽东对付蒋介石有一套。蒋介石收拾了南方军阀,认为又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对付红军和共产党了,此时的毛泽东和红军在蒋介石看来只不过是漏网之鱼,枪少自然言轻。
蒋介石真的没有想过和毛泽东搞联合,君无戏言,抗日不抗日等以后再说,他要先灭了毛泽东。几年来他又搜刮了足够的钱,于是他又调集了30 万军队准备“围剿”红军。12 月4 日,蒋介石带着他的一大帮子手下大员飞抵西安,蒋介石给张学良、杨虎城最后两个选项:A. 听命令打红军;B. 如不干,张带兵去福建,杨虎城去安徽,到那里歇着去。这一下把张、杨逼到绝境,A 还是B,这不是个问题,这两个都不是答案,他们都没有办法接受,他们选择了C。原因很简单,张、杨痛哭流涕地向蒋介石“苦谏”,可蒋介石不相信眼泪。
最后逼得张学良拔出枪的还是爱国的学生遭到机枪的威胁,学生们愿意以死请愿,蒋介石拒绝接见,他那担任警卫的侄子架起了机枪,下令再往前走,杀无赦。张学良夹在中间,两边都逼着张学良表明态度。
12 月12 日凌晨,张学良、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和陈诚、卫立煌、蒋鼎文等十多名军政要员,通电全国,提出停止内战等八项主张,这就是震惊中外的“西安事变”。
这个日子比较好记,1936 年,双“十二”。这是一个被永远记载的日子。它凝聚这样的字句,“无条件一致对外”。“西安事变”是中国黑暗时代的一道闪电,张杨二人以自己的生命化作短暂的光芒,昭示了做中国人的原则——外御其侮,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上层的衣冠禽兽们的丑恶嘴脸,看到这些当时的精英们面对中国的亡国灾难,依然热衷于内战的可耻行径,蒋介石又不是没有调集过30 万大军“围剿”毛泽东,他过去就没有赢过,将来也不会赢,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他这时候就能赢呢?全中国的红军都集中到了陕北,此时红军人数并不比江西三次“围剿”的时候少,而且全是百战之余的精英。可蒋介石一门心思,就是要灭了红军,他对和日本人开战不感兴趣。他认为敌人就是这些要给中国带来进步的同胞。这样的人物被有的人视作楷模,实在是不知其所以。
那些认为“西安事变”救了共产党的人们,是太过于短视了,在毛泽东领导下,红军是不可能消灭的。十年内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,“西安事变”的意义又绝对不是这么一点,要这样看实在是对不起张杨二位的牺牲了,它是中国全社会的力量的一个临界爆发点。全中国人必须一致地对外抗日御敌,否则蒋介石就没有资格再充当领袖,他的灭亡将会更快些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“西安事变”也救了蒋介石代表的财团,虽然他在和共产党谈判中丢了一些主动权。
“西安事变”也是蒋介石人生的转折点,在此之前他的人生是上升的。但在抗日问题上的不积极,导致他的拥护者慢慢地离心离德,所有的独立的、原来依附于他的派别无法再接受一个只热衷于打击自家兄弟,而对外寇一味退让的人来当自己的领袖。从这一天起,蒋介石除了自己培养的靠着蒋介石过上好日子的一部分黄埔学生外,没有任何其他的人群再忠诚于他了。所以说蒋介石早就失败了,他是败在不积极抗日上了。这是中国历史的铁律,对内平庸些关系不大,对外不能犯错,如果对外软弱了,只能是一时策略,随后要找回来,找不回来史笔如铁,就是一个蠢货。蒋介石再精明也不过是为他代表的家族赚了些血钱罢了,即使不算他对内的账,对外蒋介石又为我中华民族争得了什么实际利益了呢?
在一片喊杀张、杨声中,国民党中央军入潼关、逼渭南,张、杨只能防守反击,并请红军参战。红军南下延安一线接防,蒋鼎文由于和张学良关系最差,所以被选择释放回南京以表示张、杨诚意,持蒋介石信令停止内战,宋子文到西安,宋美龄致函蒋介石劝蒋抗日,孔祥熙积极调和,汪精卫趁机想回国占便宜。一时间乱象纷呈。
最让中国人感到深恶痛绝的则是日本外相声言,南京若与张、杨妥协,日本将不能坐视。翻译过来就是我是打你了,你要是想着还手,我接着扁死你。日本关东军发表声明,要求南京“反共防共”,这相当于进到你家的强盗说,把你家的犟小子捆好了,防着他和我较劲。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活到这份儿上真是丢脸。毛泽东发出最强音,只要“停止一切内战,一致抗日”,蒋介石的自由将得以恢复,“西安事变”将和平解决。
当时,苏联《真理报》两次发表评论,指责“西安事变”是日本人造成的,毛泽东不同意苏联的这种说法,指出:“日本说苏联造成,苏联说日本造成,双方对于事实的实质都有抹煞。”这让那些跟着俄国人的指挥棒搞革命的人震惊不已。毛泽东的这话在今天看来是够客气的,但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间,这绝对是离经叛道。这就能看出来,俄国人和日本人一样,为了自己的利益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人的死活,当年日俄在中国领土上大打出手,肆意屠戮中国人,今天为了防止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又共同指责张、杨,日本人指责很正常,因为张、杨本来就是要抗日的,俄国人也指责,只能说国际政治的丑陋,在强权看来,弱者就应当老实地把头伸出来被杀戮。
有一种说法是在斯大林的指示下,毛泽东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决议。我们更倾向于毛泽东自主决策,因为从一到陕北的政策上的变化就能看出来,这也符合毛泽东的一贯主张,巧在这一立场相近,掩饰了毛泽东独立于共产国际。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取得一致奇怪吗?
毛泽东不是在共产国际的指使下和蒋介石谈判的,他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,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,即使喊杀也是谈判的筹码,现在需要的是蒋介石低头。各派力量开始较量,谈判呗。该出手的都出手了,该谈判的上场了。主要的谈判代表是蒋介石的一家子人宋美龄和宋子文,蒋介石死要面子,嚷嚷着不怕死,但我们从来不把蒋介石视作勇士,他只是一个赌徒耳,放蒋介石是有条件的,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,宋美龄和宋子文对谈判的一些问题都作了明确的承诺。蒋介石没有签字画押,但肯定作了表示的。
“西安事变”的最后结局十分具有戏剧性,张学良没有通知周恩来,直接放了蒋介石,为了谢罪他自己陪着蒋介石两口子飞离西安。从此他失去了自由,蒋介石父子关了他半个世纪,可见蒋介石有多恨他了。
捉放蒋这一幕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画面,议论和争论将长久持续,主要观点有三,一个是蒋介石的拥趸这个气呀,他们的观点是蒋介石已经能彻底杀死共产党了,被张学良这么一搅和彻底黄了。这一派属于立场偏了后不顾事实了,不过理由很充分,因为蒋介石就是这样认为的。另一个是张学良这个冤呐,再一个是共产党这个赚哪。说共产党赚大了,无非是两个原因,或是立场,或是不明白毛泽东必胜。我们重点说说张学良冤不冤,张学良不是冤,而是张学良实在是没有办法。
可以想象是几方面因素导致这一结果。
第一是压力。张学良捉住蒋介石,逼迫蒋介石口头答应抗日,在张学良看来这就够了,这就能给自己的心灵解套了,对良心有了交代,捉住后的蒋介石成了烫手的山药蛋,张学良生怕闪失,压力之大不是少帅能够扛住的,外有大军压境,内有无数人想着浑水摸鱼,他没有多少退路,所以压力之大是张学良行为失常的关键因素。
第二是无路可走。后人常常认为张学良不该这么简单放了蒋介石,这样做是没有政治眼光的幼稚,是看重义气而经验不足。张学良觉得闯下大祸需要自己弥补,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,看上去没有政治智慧,其实是无路可走,彻底得罪蒋介石,逼迫蒋介石痛痛快快抗日,他会死得很惨的,杨虎城就是证明。多数的误区在于人们没有意识到财力在这个过程起的作用。看上去张学良可以不去送蒋介石,而留在西安继续当他的少帅,事实上不可能。少帅手下的兵可不是共产党的兵,他们都是为了粮饷而卖命的,而张学良失去了东北地盘,就意味着他已经是蒋介石的一个兵了,真正要想成为军阀,不单单是手里有兵,而且还得有地盘上的财力支撑。从丢掉东北的那一天起,少帅早就不是东北军的少帅了,而是一个叫张学良的高级打工仔了。
许多人对这一段历史很有兴趣,各种传说版本很多。张学良以一个独特的行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来自己的名字,影响力之大超过了他的父亲。“西安事变”有着巨大的意义,毛泽东评价说,“西安事变”结束了内战,也就是抗战的开始。
“西安事变”帮了毛泽东,这也不用掩饰,任何成功的人都会有外部助力因素,无非就是比例多少的问题。毛泽东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,最大阻力来自蒋介石,张学良逼蒋抗日变成现实,中国进了一大步。在毛泽东看来,一切有利于他达成目标的人和事,都是值得赞许的,他不惧任何困难,也有能力着手解决困难,他总是能抓住机会做出反应,调整方向,给他的同志指出更为光明的出路。
他清醒地看到,“西安事变”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已解决了,今后的任务还很巨,但他对前途是乐观的,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在不断地预言未来的走向,向他的同志们表明他把握着未来!